跳到主要內容


M4-1人才加值計畫演講-施信民 教授-從福島事件看核能發電的風險

日期:2011-09-27

資料來源:健康風險管理學系 朱威遠同學

分享:分享到臉書!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 分享到line!


本次講座很榮幸邀請到台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施信民 教授為本系師生演講「從福島事件看核能發電的風險」。

施教授首先從今年3月11日震驚全世界的日本9級強震所引發大海嘯事件開啟本次演講的主題。這次的強震導致日本福島核電廠喪失電力,1號至3號機 發生爐心熔毀和氫氣爆炸;4號機燃料棒池爆炸和起火的危機。日本政府並對居住於核電廠30公里內民眾採取疏散;而本次事件更造成200公里外的東京飲用水受到汙染。

全球核能專家更依據偵測到外洩之輻射物質,將本次核災事件危險等級評定為7級。過去全球核災歷史事件包括1979年美國三哩島事件及1986年前蘇聯車諾堡事件皆造成不可恢復的災害。

台灣目前有4座核電廠8個核電機組。其中核一和核二之間有山腳斷層;而核三附近有恆春斷層,並且核一、二、四廠鄰近地區都有火山存在。台灣核電廠抗震係數為0.3至0.4G,無法承受6或7級以上的地震 ,也無法防止高度12至15公尺以上的海嘯侵襲。

因此施教授認為台灣不適合發展核電廠主要因素如下:
台灣不應該發展核電的自然和社會因素:(1) 地狹人稠的海島,無法承受重大核災;(2) 地震、颱風、海嘯等天然災害多(3) 外銷導向的經濟;(4) 中國的武力威脅。

其次,當核電廠運轉時,由爐心核燃料的核分裂過程,會產生大量熱能、輻射,以及兩百多種具有放射性的分裂產物和中子活化核種。輻射劑量高時,會抑制細胞的分裂,導致皮膚斑點、血液變化,甚至死亡的急性症狀。輻射劑量較低時,會造成細胞核裡DNA的破壞,而引發癌症及遺傳缺陷等症狀。

再者,經過1979年3月28日美國三哩島和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車諾堡核子災變之後,全世界的反核聲浪逐漸高漲。為了維護台灣人民的安全和台灣的永續發展,台灣反核人士二、三十年來努力推動反核運動。2002年通過的「環境基本法」第23條規定: 政府應訂定計畫,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

經過本次的演講,能讓我們充分了解核能發電的潛藏危機以及針對台灣目前地理及現況設置核電廠的優勢及劣勢,能讓我們在享受電力的方便並省思核電廠存之必要性。

相關圖片:

當天活動報到及簽到

當天活動報到及簽到

演講時間

演講時間

同學專心聆聽演講

同學專心聆聽演講

老師問答時間

老師問答時間

許惠悰老師與施教授的交流

許惠悰老師與施教授的交流

教授與本系學生合影

教授與本系學生合影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