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創意來自臨床照護~本校附設醫院護理部暨生醫工程研發中心團隊開發『雙層結構咬口器』榮獲第十三屆國家新創獎

日期:2017-01-03

資料來源:生醫工程研發中心

分享:分享到臉書!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 分享到line!


基於臨床照護需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護理部暨生醫工程研發中心團隊開發的『雙層結構咬口器』,能有效降低重症病患口腔黏膜壓傷發生率,提升臨床護理成效;經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評選,獲得第十三屆國家新創獎的肯定。

這項臨床應用創新產品『雙層結構咬口器』,獲得國家新創獎的評審委員的稱許:『依臨床照護需求,研發新材質及形狀之咬口器,具特殊之內剛外彈設計,可改善目前市面產品易生之傷害,商化評估完整,符合市場需求,現已取得台灣及中國專利,值得鼓勵。』

榮獲第十三屆國家新創獎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護理部暨生醫工程研發中心團隊成員,分別是,吳伊娜(呼吸照護中心護理長)、張惠美(護理部督導)、梁雅雁(呼吸照護中心護理師)、邱俊誠(前任生醫工程研發中心主任,現任工研院生醫所副所長)、羅士哲(生醫工程研發中心總研發工程師)、林永峻(生醫工程研發中心資深研發工程師)。

台灣的長期照護病患有增無減,為了防止插管重症病患因自主性或非自主性的咬管而導致缺氧,使用咬口器是常見的臨床做法之一,但是傳統咬口器因為具有銳利Y型結構且質地堅硬,很容易造成重症病患產生口腔壓瘡,進而引發疼痛、不適、躁動與氣管內管插管滑脫等連鎖不良反應,使得口腔護理不易落實,而且口腔壓瘡容易讓細菌增生,增加感染機率,進而可能引發敗血症或多重器官衰竭風險。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呼吸照護中心吳伊娜護理長表示,『看到重症病患因為堅硬與銳利的咬口器的傷害,而造成滿口鮮血直流,真的很令人心痛,這是視病如親的臨床護理人員的共同心聲』。

為此,吳伊娜護理長洽詢學校的生醫工程研發中心,透過臨床與研發單位的合作,共同提出了解決方案,並發揮台中在地醫療器材製造商的技術優勢,完成了臨床試驗用產品的試量產與滅菌包裝,經由二年多來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雙層結構咬口器之口腔壓瘡發生率僅有傳統咬口器的1/3,成效卓著。

生醫工程研發中心總研發工程師羅士哲表示,來自臨床照護的需求,能獲得這樣的成效,歸功於臨床單位能夠與工程單位充分的溝通,明確點出傳統咬口器造成傷害的臨床問題,透過臨床與工程人員的腦力激盪,共同提出具臨床可用性的無銳角『雙層結構咬口器』解決方案後,再由工程人員導入研發與生產製造相關考量以滿足可專利性與可量產性後,終能順利生產製造進行臨床試驗驗證效果,稱得上是一個臨床與工程單位合作無間的典範。

由於『雙層結構咬口器』的臨床應用技術優勢,符合市場需求,目前已有國內廠商進行技轉接洽中,預期將可迅速進入臨床,嘉惠病友。

2016第十三屆國家新創獎參賽有107個機構、142個項目,創下歷年參賽團隊數最高,有助於帶動國內整體的研發動能,強化國際競爭力。

中央社新聞網 (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06951.aspx )


相關圖片:

王金平前院長頒獎表揚本校附設醫院護理部暨生醫工程研發中心團隊。

王金平前院長頒獎表揚本校附設醫院護理部暨生醫工程研發中心團隊。

團隊成員左起:羅士哲、梁雅雁、張惠美、吳伊娜、林永峻、邱俊誠。

團隊成員左起:羅士哲、梁雅雁、張惠美、吳伊娜、林永峻、邱俊誠。

團隊成員左起:羅士哲、張惠美、梁雅雁、吳伊娜、林永峻、邱俊誠。

團隊成員左起:羅士哲、張惠美、梁雅雁、吳伊娜、林永峻、邱俊誠。

臨床團隊左起:梁雅雁、張惠美、吳伊娜。

臨床團隊左起:梁雅雁、張惠美、吳伊娜。

臨床應用創新產品『雙層結構咬口器』。

臨床應用創新產品『雙層結構咬口器』。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