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憂鬱症治療的新曙光~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學生研究發現憂鬱症致病基因,獲登國際知名期刊

日期:2021-01-14

資料來源:公共關係中心 吳嵩山 主任

分享:分享到臉書!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 分享到line!

English Version


中國醫藥大學培育研究導向之優秀學生綻放光彩;就讀醫學系四年級鄭思惟同學在蘇冠賓教授指導之下,在神經傳導物麩胺酸(Glutamate)受體上,發現發炎導致的憂鬱症之相關致病基因,有望為憂鬱症的治療帶來新曙光!這項結果榮登新出刊的國際知名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鄭思惟同學發表在國際期刊的研究成果“離子型麩胺酸受體路徑之基因變異對C型肝炎病患罹患甲型干擾素誘發憂鬱症的影響”(Genetic Variations of 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Pathways on Interferon-α-induce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Viral Infection),是全世界第一個在神經傳導物麩胺酸 (Glutamate)受體上的憂鬱症基因研究,引起精神醫學界廣泛的關注。

台灣身心醫學專家、在安南醫院主持台灣第一個憂鬱症中心的蘇冠賓醫師說,近幾年來,憂鬱症的「發炎反應假說(inflammation hypothesis)」受到醫學界重視,成為被廣泛接受的憂鬱症成因之一。該假說強調異常的發炎反應與憂鬱症的高度相關,而支持該假說的有力證據,就是C型肝炎病患接受甲型干擾素(Interferon-α)治療時,約有30%的病患產生重度憂鬱症的副作用。縱使世界各地皆有類似臨床現象的報告,且中國醫藥大學身心介面究中心(MBI-Lab)和肝病中心團隊也多次合作發表相關論文,然而,甲型干擾素對憂鬱症產生的免疫作用機轉尚未明確,過去的研究強調「單胺氧化酶理論(monoamine hypothesis)」,但對於神經傳導非常重要的麩胺酸受體相關的路徑卻沒有任何研究。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四年級鄭思惟同學在蘇冠賓教授指導之下,研究分析了291位接受甲型干擾素治療C型肝炎病患的基因資料後指出,由麩胺酸受體主導促進神經存活與凋亡的訊號路徑,可能與發炎反應造成的憂鬱症有關。因此,相關基因的多樣性會影響接受甲型干擾素治療病患是否出現憂鬱副作用的機率。

蘇冠賓教授進一步說明,鄭思惟同學的研究為發炎造成憂鬱症的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與證據。臨床應用上,國外已經有許多免疫抑制劑、免疫調節劑應用在憂鬱症的研究,但作用於麩胺酸受體藥物的抗鬱功能卻是塊未被觸及的新大陸,後續若能針對相關機轉深入研究,乃至於開發新藥物進行動物與臨床試驗,有望為憂鬱症的治療帶來新曙光!

鄭思惟同學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系,之後對於精神病理及藥理學著迷,於是重考醫學系,立志成為可以同時處方藥物和心理治療的精神科醫師;鄭同學在台大接受過實證科學的訓練,對研究充滿熱忱,一進入中國醫藥大學便加入蘇冠賓教授主持的MBI-Lab團隊,展開研究生涯。

蘇冠賓教授除了指導學生進行研究與論文撰寫,同時提供學生在學習上的資源與協助,更替他們尋求出國參訪與國際學術交流的機會,鄭思惟同學在2020年第十屆身心介面國際研討會中,得到唯一在校大學生獲選壁報說文獎的殊榮!

鄭思惟同學心存感激表示:蘇醫師是出色的醫師科學家,也是位非常提攜後進的良師,對醫學生教育很有想法也很投入,並提供學生做研究與學術參訪的機會,實驗室研究團隊的感情非常融洽,大家在老師的指導下學到很多東西,近幾年陸續有好幾位醫學及中醫系的夥伴加入這個大家庭。

 

【新聞資料】:


相關圖片: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鄭思惟同學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鄭思惟同學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


	蘇冠賓教授(左二)團隊後排左三為鄭思惟同學。

蘇冠賓教授(左二)團隊後排左三為鄭思惟同學。


	國際知名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國際知名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臺中日報。

臺中日報。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