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腎結石?尿道結石?泌尿科醫師來解說

日期:2022-07-13

資料來源:北港附設醫院

分享:分享到臉書!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 分享到line!


台灣各地氣溫屢創新高,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泌尿科患者就醫人數增多;患者的症狀從最常見的腰腹部疼痛及血尿急尿到下痢、反胃、嘔吐和少見的睪丸、陰唇疼痛等,醫師呼籲民眾若要有效的預防泌尿道結石,必須先了解結石的原理和成因。

人體所攝取的大部分水分,經過腎臟代謝而形成尿液,之後會經由輸尿管、膀胱,再從尿道排出,一旦在路徑中的任何一處,尿液出現沉積性的結晶體,就會形成尿路結石。因此,舉凡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處產生的結石均總稱為尿路結石,而根據結時發生不同的位置,則可分成腎臟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以及尿道結石。

北港媽祖醫院泌尿科楊有容主治醫師表示,醫療科技及儀器的日新月異,現今有非常多的結石治療方法。若腎結石的尺寸較小,如0.5公分以下大多能自行排出,可以追蹤及保守治療。較大顆的腎結石,需要積極處理以免發生併發症,處理方式包含體外震波碎石、經皮腎造婁取石術或是軟式輸尿管鏡腎臟碎石術等。輸尿管結石的治療,依據其大小及位置來決定處理方式,小顆結石可以觀察及藥物治療。若造成腎水腫及症狀,或觀察也不見掉下,則需要積極處理以免影響腎臟功能,處理方式包括輸尿管鏡碎石、輸尿管取石術及體外震波碎石術。膀胱結石處理方式則是安排膀胱內視鏡將結石擊碎及取出。

一旦出現尿路結石的症狀,或曾經尿中排出小結石的人,最好到泌尿科做進一步檢查,如尿液常規檢查、腹部X光檢查、腎臟超音波檢查等,以確定結石的大小、位置以及泌尿道感染與血尿的狀況。如此一來才能與醫師討論最適合各病患的處置方式。對於結石過的患者,如何避免復發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如果身體沒有特殊限制,每天宜喝 2000 CC 以上的水分,搭配適度的運動以及維持正常的體重,避免高鹽高油的飲食會優化體內的代謝,減少泌尿道結石產生。

定期門診追蹤檢查,也是預防結石再發生很重要環節,一旦發現泌尿道結石才能馬上處理,以防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暴露於腎功能受損及泌尿道感染的風險中。建議曾結石的病患應每 3 至 6 個月至泌尿科門診追蹤,以守護自身健康。

 

【新聞資料】


相關圖片:


	楊有容醫師看診示意圖

楊有容醫師看診示意圖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