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福建中醫學院升格為大學暨2010學術研討會

日期:2010-06-02

資料來源:針灸研究所 張永賢

分享:分享到臉書!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 分享到line!


中國大陸自1956年成立中醫藥高等教育,目前中醫藥校院有31所。最早成立老五校,北京中醫學院、上海中醫學院、南京中醫學院、廣州中醫學院及成都中醫學院較早即改制為「中醫藥大學」,接著黑龍江、遼寧、長春、山東、天津、浙江、湖南中醫藥學院也接著升格為大學。目前有12所升格為「中醫藥大學」。雖然其他中醫學院相當努力,紛紛向教育部申報升格為大學,但條件愈來愈嚴謹,今年(2010年)只有福建中醫藥學院及湖北中醫藥學院升格為「中醫藥大學」。由於中國醫藥大學黃榮村校長及張永賢教授2年前(2008)曾參加福建中醫學院建校50週年校慶,當時黃校長說出福建中醫藥學院師生的心聲,預祝早日升格為「中醫藥大學」。今年(2010 年)正式升格為「中醫藥大學」,大學揭牌慶典特來函邀請。黃校長因公出國,指派張永賢教授代表前往恭賀福建中醫學院升格為「福建中醫藥大學」揭牌慶典,並參加2010學術研討會。

福建中醫藥大學
福建中醫藥大學1958年成立,原校區在福州屏山校區五四路,面積157畝,位在福州巿中心,如今增加福州閩侯大學城旗山校區1,000畝。建築新校區氣勢,環境優美,配套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是一座具有文化鮮明特色的中醫藥大學校園。學校有24個國家文化景觀,有宋慈湖,面積100畝,以南宋傑出的法醫學家宋慈命名為宋慈湖,湖面波光瀲灧,垂柳垂蔭,風景宜人。宋慈湖有三座橋樑,士瀛橋,蘇頌橋及保生橋,紀念三位未代福建名醫。士瀛橋紀念南宋名醫楊士瀛(13世紀),南宋懷安人(今福州巿)。蘇頌橋紀念宋代醫藥學家蘇頌(1020-1100年)福建同安人。保生橋紀念「保生大帝」吳夲,福建同安縣白礁村人。樹立塑像,有2位福建名醫及孔子塑像。董奉及陳修園塑像。董奉為建安三神醫,與華佗、張仲景齊名。董奉為「杏林春暖」與「譽滿杏林」的故事主人翁。陳修園(1753-1823年),為清代醫學家,福建長樂人。學校有『時珍園』,是藥用植物園有100畝。學校有優良設施大樓,為現代的教學、科研、行政與生活等大樓,建設富有中醫藥文化氣息的人文景觀。

大學專任教師703人,甚中高級職稱411人,佔58.46%,10個學系部,4個2級學院,有2個博士點(中醫骨傷科學與中西醫結合臨床),一級學科碩士點3個(中醫學、中西醫結合與中藥學)。18個碩士點(中醫基礎理論、方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兒科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藥學、中醫臨床基礎、中醫診斷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五官科學、中西醫結合臨床、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中醫醫史獻、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針灸推拿學、藥物分析學及謢理學)。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11個(中醫診斷學、中醫文獻學、中醫康復朵、中藥化學、方劑學、中醫脾胃病學、中醫護理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傷寒論、中醫骨傷科學及針灸學),其中中醫康復專科(校長陳立典教授為這方面專業),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康復學科的協作組組長單位。大學有32個本科專業,涵蓋醫學、工學、理學、管理學四大學科門類。現總學生人數約1萬人,其中研究生為1千人。國家級質量工程項目,為教學團隊,為中醫康復教學團隊,特色專業有中醫學針灸推拿學及護理學。精品課程有康復護理學及中醫診斷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有中醫師承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雙語教學示範課程有經絡腧穴學。

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所
福建中醫學院於2005年7月在閩侯新校區,旗山東麓,烏龍江畔,聚集一群中西醫結合理想的科技者,成立「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開展科學研究,對於重大疾病進行中西醫結合基礎和臨床研究,成為具有明確發展思路和研究方向,致力於中醫藥理論,重大疾病治療和藥物開發研究的中西醫結合科技創新平台。邀請中國第一代中西醫結合學家陳可冀院士擔任院長,杜建教授擔任常務副院長(原福建中醫學院院長)。學術委員會名譽主席韓啟德院士擔任,邀請院士們大力支持 與指導,有沈自尹院士、吳咸中院士、朱清時院士、陳凱先院士、孫燕院士、秦伯益院士、姚新生院士、曾毅院士、劉耕陶院士、李連達院士及陳香美院士等。為中西醫結合,成立8個研究團隊。

 (1)中西醫結合老年病研究團隊-團隊以杜建教授為負責人,主要開展消化 道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中西醫結合防治研究。在中西醫結合腫瘤防治研究方面,進行益氣養陰、清熱解毒中藥輔助消化道腫瘤治療的臨床療效及作用機制研究。心腦血管疾病中西醫結合防治方面開展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腦血管疾病關係、慢性炎症反應與腦血管疾病及神經功能保護等研究。擁有國家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細胞生物實驗室擁有流式細胞儀等精密儀器。目前,共承擔各級各類課題20項,其中國家級課題3項,發表論文46篇,其中SCI論文4篇,出版書著3部,獲國家中西醫結合科學技術一等獎、福建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各1項、福建省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
 
(2)中西醫結合骨性關節炎研究團隊-團隊以劉獻祥教授為負責人,主要開展中西醫結合防治骨性關節炎的系列研究。研究內容涉及複方中藥(透骨消痛膠囊)內服、外用(海桐皮湯)、針灸、物理因素(毫米波、疏密波)、護膝等基礎與臨床。臨床提出四位一體治療膝骨性關節炎取得良效。天灸治療老寒腿特色明顯。研究膝骨性關節炎改良造模方法具有創新性。探討的"毫米波干預軟骨細胞周期、分化、凋亡的機制研究"系列論文,處於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共承擔各級各類課題26項,其中國家級課題3項,省重點項目2項,發表論文45項,其中SCI論文5篇;出版書著4部;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福建省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

(3)中西醫結合骨質疏鬆研究團隊-團隊以林燕萍教授為負責人,主要對流行病學調查、基礎研究、臨床研究三個角度入手,研究探討骨質疏鬆症發病情況、中醫病機及中醫藥防治療效和作用機制。分別從細胞、亞細胞、分子等不同水平,多層次、多方位、多靶點對中藥複方制劑、針灸的防治作用及其機理進行探討,並獲得創新性結果,為中醫藥防治骨質疏鬆症提供理論依據,並將基礎研究成果推廣應用於臨床。目前,共承擔各級各類課題12項,其中國家級課題2項,發表論文10篇,其中EI論文1篇;出版書著4部;獲國家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等成果3項。

(4)中西醫結防治肝臟疾病研究團隊-團隊以洪振豐教授為負責人,主要研究方向有中醫藥防治急性肝損傷、脂肪肝、肝纖維化、肝癌的實驗研究。近年主要開展地產藥材粗葉懸鈎子防治急性肝損傷和脂肪肝的藥學、藥效學和藥理學、毒理學研究。目前,共承擔各級各類課題18項,其中省重點項目4項,發表論文29篇,其中SCI論文1篇。

(5)中藥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研究團隊-團隊以吳錦忠教授為負責人,通過開展福建省藥用植物資源普查,發掘閩產特色中藥資源,並重點圍繞骨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應用生物導向活性篩選技術,篩選閩產特色中藥活性成分和內生真菌次生代謝產物活性成分,探討活性成分作用機制,優化活性成分(或有效部位)提取分離工藝,建立中藥質量標准,評價中藥品質,指導中藥產業化生產。通過動物、組織、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等四個藥理水平,分別對骨病、腫瘤、心腦管疾病複方中藥的整體藥物、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三個化學層次進行分離、分析及鑒定研究,闡明複方中藥的藥效和作用機制。擁有國家中醫藥管理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中藥生藥學重點實驗室,擁有HPLC、LC-MS、GC-MS、HSCCC、IR等精密儀器。目前,共承擔各級各類課題14項,其中省重點項目3項,發表論文19篇,其中SCI論文4篇,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6)中醫藥抗炎抑瘤的分子機制創新團隊-團隊以彭軍博士為負責人,主要圍繞中藥及其有效成分對腫瘤細胞凋亡、血管新生的影響來闡明其抗腫瘤的分子機制。通過研究中藥及其有效成分對肝細胞/結腸上皮細胞TLR4信號轉導通路的影響來探討其治療炎症性疾病的分子機制。通過研究中藥及其有效成分對上皮細胞STAT3信號轉導通路的影響來瞭解其阻止慢性炎症癌變的作用機制。從中藥篩選特導性的小分子Bcl-2抑制劑,為開發新一代的抗腫瘤藥物提供理論基礎。目前,共承擔各級各類課題8項,發表論文17篇,其中SCI論文2篇。
 
(7)藥化,藥理數據處理研究科技創新團隊-團隊以林端宜研究員為負责人,主要圍繞中藥數據處理與挖掘、方劑數據處理與挖掘、中醫辨證思維研究三個方向開展了系列研究,初步搭建了中醫藥科學數據與技術平台(即中醫藥信息系統),建成方劑、中藥、物種、化學成分二三維結構共4個主題數據庫,數據近20萬條。開發了能使四個主題數據庫之間自由關聯、支持正則查詢、分子結構查詢和二、三維分子結構顯示等功能的信息平台。此外,還搭建起autodock 4.0免費分子對接技術平台,開發中醫常見證型辨識與評估系統等。目前,共承擔各級各類課題10項,其中省重點項目2項;發表論文32篇,其中EI收錄4篇;出版書著3部。
 
(8)閩台中醫藥文獻創新團隊-團隊以肖林榕研究館員為負責人,主要以閩台中醫藥文獻為研究對像,採用中醫學、文獻學、歷史學、人類學等領域研究方法,分別從人文社科、醫藥衛生等領域多維度地探討閩台醫域 對整個中醫學發展的影響,並從人文社科、醫藥衛生等層面對閩台中醫藥發展歷程與規律進行思考與探源。為福建省高校首批人文社科重點基地"福建中醫學院閩台中醫藥文化文獻研究中心"。目前,共承擔各級各類課題6項,發表論文25篇;出版書4部。

舉辦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成立5週年慶典
由於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成立5週年,同時舉辦慶典,由研究院院長陳可冀致開幕詞,並頒發陳可冀中西醫結合發展基金優秀科研論文獎,獲獎者大部份論文發表在SCI收錄,看來登載SCI論文,為學術研究的趨勢,既使發展中醫藥也是如此。這發展基金資助,自2006年5月至今,共資助12批,149項科研項目,總資助金額達631萬人民幣,而受資助單位,不限於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為公開徵選。

這幾年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申請國家級,部級科研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有徐騰教授「針刺對大鼠頸推病模型髓核細胞FAK-MAPK信號通路影響機制研究。高冬教授「血府逐瘀湯誘導內皮祖細胞遷移分化促血管新生的機理研究」。劉獻祥教授「透骨消痛顆粒干預膝骨性關節炎軟骨下骨重塑的機理研究」。蔡晶教授「補腎中藥對甾體激素共調節因子SRCS影響的研究」。林燕萍教授「成骨細胞cyclin與絶經後骨質疏鬆症關係及中藥干預作用的實驗研究」。國家科技部基金有杜建教授「益氣養陰中藥增強消化道腫瘤患者術後免疫功能的研究」。國家衛生部博士點基金有林燕萍教授『成骨細胞G1期調節蛋白與絶經後骨質疏鬆症關係及中藥干預作用的實驗研究』。杜建教授「代謝綜合徵中醫證型蛋白組學研究」。劉獻祥教授「透骨消痛穎粒誘導MSCS向軟骨分化的機制研究」等研究課題。

舉辦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2010學術年會
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每年舉辦年會,今年(2010年)5月22-23日舉行,邀請福建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副院長劉獻祥教授主講「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成立5週年工作報告」。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林志彬教授主講「中西醫結合研究詮釋靈芝的扶正固體本功效」。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藥研究所所長梁秉中教授主講「我所的研究方向」。台灣中國醫藥研究所前所長陳介甫主講「現代化之衝擊與替代醫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長、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陳凱先教授主講「中醫藥在當代的作用與使命」。福建中醫藥大學老年病研究所蔡晶教授主講「中西醫結合防治腦血管意外後遺症認知障礙研究」。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骨病研究所李西海博士主講「亳米波對軟骨細胞周期分化凋亡的影響」。福建中醫藥大學科研處處長洪振豐教授主講「粗葉懸鈎子總生物碱防治脂肪肝的實驗研究」。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彭軍博士主講「中醫藥和複合物治療癌症及發炎病的作用機理」。福建中醫藥大學信息管理研究所楊雪梅博士主講「中醫科學數據與技術平台的研建」。福建中醫藥大學信息管理研究所研究員肖林榕教授主講「閩台中醫藥文化文獻研究團隊現況及規劃」。
 
福建中醫藥大學與台灣交流與合作
福建與台灣相隔一水,閩台中醫藥有不少交流與合作。1988年海峽兩岸尚未開放,福建中醫學院率先招收台灣學生。1998年中國大陸教育部才批准福建中醫學院對台灣實行單獨招生。學校對台灣有本科教育,碩士、博士及短期進修的教育平台。同時先後舉辦10屆兩岸中醫藥學術研討會,作為海峽兩岸中醫藥學術交流。
 
目前福建中醫藥大學與台灣中國醫藥大學、長庚大學醫學院簽約姊妹學校外,尚有元培科技大學合作開辦醫學影像學專業,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大仁科技大學合作開辦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目前正積極籌劃在平潭綜合實驗區投資興建「海西健康產業園」引進台灣健康產業優質園於平潭島。
 
福建中醫藥大學成立「閩台中醫藥文化文獻研究中心」,目前在1990年出版《台灣地區中醫藥概覽》(1990-2008) ,1993年出版《台灣中醫藥衛生概覽),今年(2010年)出版《台灣中醫藥概覽》(1998-2008)。
 
福建中醫藥大學與台灣中國醫藥大學創立同年為1958年,至今有52年,為福建省唯一的中醫藥大學。由於福建與台灣為海峽兩岸最近,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疾病譜等相近,中國醫藥大學與福建中藥大學簽訂合作協議,以致雙校應更加密切師生交流,無論教育、醫療、科研等,皆是好的合作項目。
 
福建中醫藥大學雖然在中國大陸不是最大的中醫藥院校,但是校區有1,014畝,而各類建築總面積29萬多平方尺。新校區旗山校區,為全中國建設富有中醫藥文化氣息的文化景觀,宋慈湖畔優美景緻,有環境文化、活動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紀念名醫,濃郁文化的校園,有「文明大學」榮譽稱號。
 
福建中醫藥大學有堅強2個博士點,為中醫骨科傷科及中西醫結合。擁有1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尤其最近5年成立「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邀請中國第一代中西醫結合學家陳可冀院士擔任院長,原杜建校長擔任常務副院長,積極推展中西醫結合,提供每年中西醫結合發展基金資助研究,並每年舉辦學術研討會,鼓勵投稿在SCI醫學雜誌並頒獎給優秀論文研究者,五年有成,值得大家尊敬。

中國醫藥大學在2003年也升格為大學,當時師生校友們,大家高興歡呼,對於友校升格為大學,我們給予恭賀及祝福。


相關圖片:












張永賢教授參加福建中醫藥大學揭牌儀式

張永賢教授參加福建中醫藥大學揭牌儀式












福建中醫藥大學

福建中醫藥大學

回前頁